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股票
查看: 2|回复: 0

【读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2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
发表于 2024-9-27 20: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001 幸福就在身边
不要忽略我们最亲近的人,与家人、好友培养的亲密关系才能带来最长久的幸福感。
002 多点时间陪伴
警惕陷入无止境忙碌的怪圈,到一定时间可强制自己停止工作,或规定自己回家的时间。
003 多和孩子有效沟通
多和孩子说话,这点很重要。
可采取互动交谈式、提问式,让他们学会深入思考身边的事。
004 夫妻恩爱的秘诀
给对方想要的,而不是给你想给的,这才是夫妻恩爱之道。比如妻子心情不好时,渴望的是你用心倾听她的诉说,而不是你闷头把家务活干得多漂亮。
005 家庭外包的悲剧
当我们出于好的用意,让各种培训班、活动塞满孩子的生活,把他外包于各种老师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
006 应给孩子留下的是什么
应用能力的机会。
培养价值取向的机会。
007 庆祝失败
给孩子多经历自己生活的权利,哪怕挨批、成绩一时不理想。他在这些经历中会吸取教训,培养韧性,从而获得成长。
008 家庭文化的重要性
有意识地营造你所希望的家庭文化,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009 塑造家庭文化的方式
营造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比如莫言的家教是重视文化、善良、谦逊;
让孩子参与一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意识地进行家庭文化渗透;
给孩子创造更多在一起做家务的机会;
可设计一句家庭口号等。
010 一致性和多样性
家人喜爱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可能各不相同,家庭文化应当欢迎这种多样性。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是每个人快乐与骄傲的源泉。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对于很多人而言,年少时的梦早已随风飘散,当年的花也已残败掩埋。我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将就着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然后认为“这个世界上哪有百分之百令人满意的工作呢”“工作嘛,仅是谋生手段而已”。
但,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克里斯坦森说,我们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超过生活中任何其他事情所花的时间,这种妥协和将就会慢慢侵蚀我们的心灵。因此,我们不要妥协不回头。
2010年春天,在哈佛大学又一届毕业生的演讲中,克里斯坦森作为讲师,将管理学的真知灼见运用到了人生规划中,与这届毕业生们作了分享。当时,克里斯坦森已被诊断出患有“滤泡性淋巴癌”——克里斯坦森的父亲就是死于这种癌症。因此,在演讲中,克里斯坦森还分享了面对死亡时对“生命的价值”的感悟。这样一场诚恳的分享,引起了极大的成功和轰动,不仅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学生,还引起了新闻媒体和出版商的关注。
这本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就是脱胎于这场态度诚恳干货十足的演讲。所以,我们在封面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重要的一堂课。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我们一生最大的成功并不是来自他人的评价,而是内心深处的满足;搞清楚什么是我们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才是如何评价自己人生的关键。
说到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畅销书《创新者的窘境》就是出自他之手。这次的这本《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同样也是畅销书,豆瓣评分高达8分。
本书的作者除了克里斯坦森之外,还有两位。而这两位都是那场演讲的听众。其中一位是詹姆斯·奥沃斯,他是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另一位是凯伦·迪伦,她是《哈佛商业评论》的编辑。他们三人共同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怎样找到发自内心热爱的工作呢?作者在本书中给我们支了4招:
NO.1 重点原则
真正激励我们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NO.2 平衡原则
怎样平衡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的关系
NO.3 执行原则
我们所实施的计划与最终目标是否一致
NO.4 坚持原则
怎样把热爱的工作坚持下去
NO.1
重点原则:真正激励我们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一份工作中,对于我们来说,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
薪水?工资?福利待遇?晋升?
如果钱最重要,那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许多能力强的人却选择在非营利性机构或慈善机构工作;许多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却选择去贫困地区支教或援助。
其实,有两个因素同时决定着我们对一份工作是否有热情。这两个因素,一个是基础因素,一个是动力因素。
基础因素就是我们俗称的钱。
1)薪水必须不能错——如果一个有能力、干活更努力的员工得知,自己拿到的薪水比那些没有能力整天偷懒的员工还要少时,那么这家公司的“人心”就会出问题,从而影响公司的发展。
2)员工的薪水(也就是基础因素)得到了改善,员工不会立刻爱上这份工作,顶多是不再讨厌这份工作、对这份工作没有不满——对这份工作没有不满,不代表对这份工作满意——不满与满意是两码事。
动力因素是指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的工作。
当“基础因素”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只是不再讨厌这份工作。而要想让我们真正满意并爱上这份工作,则需要这份工作包含“动力因素”。也就是说,需要这份工作为我们提供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和个人成长的工作内容和环境。
如果我们一门心思追求“基础因素”会怎样呢?也会成功,只不过这个成功是别人眼里的成功:会拿到更高的薪水、得到更有声望的头衔、有环境更好的办公室。别人眼里的成功难道不好吗?别人眼里的成功会导致一个恶果,那就是找不到摆脱的出路。
所以,找到发自内心热爱的工作的第一步,是要找到动力因素,也就是要问自己:这份工作对我有意义吗?这份工作将会给我带来发展机会吗?我还能继续学习新东西吗?我有机会得到认可、获得成就吗?我会被赋予更多责任吗?
——这些才是真正驱动我们的动力。
NO.2
平衡原则:怎样平衡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的关系
作者在读大学时,想成为华尔街日报社的编辑,为此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比如,为了从成千上万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他在大学期间去杨百翰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又到哈佛大学读工商管理硕士。
作者读工商管理硕士的第一年,向华尔街日报社递交暑期实习申请时,却石沉大海,使他备受打击。
这时,一家咨询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虽然不是去华尔街日报社实习,但作者认为在咨询公司工作通过帮助客户解决管理难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更有利于争取华尔街日报社的工作。于是,他接受了咨询公司的工作。没想到,咨询公司对作者的能力非常认可,开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如果作者硕士毕业后留在咨询公司工作,将为作者支付读硕的学费。作者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便接受了这个条件,心想可以从中积累经验,到时再离开咨询公司,去华尔街日报社工作。可是,在咨询公司工作几年后,作者竟然爱上了这份工作。
5年之后,作者觉得是时候重拾梦想了,便辞职了,准备再申请华尔街日报社的编辑岗位。这时,一个朋友邀请他一起创业开公司。作者在咨询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听到创业,不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这样,华尔街日报社编辑梦想再次搁浅,作者开始了创业之路。
没想到,创业失败,作者一下子沦落成失业者。这时,哈佛商学院的两位高级教授找到了作者。作者几番思考后,再次选择了当学生。随后,作者完成了博士学习,成为了教授,再成为了终身教授。
作者说,现在的工作让他很满意很热爱也很有成就感,但“我随时敞开大门拥抱机会”。
作者的经历,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为了实现梦想制定了3年、5年计划,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又遇到了突然出现的机遇,而这个机遇与我们的梦想相去甚远,我们该继续坚持梦想还是选择突然出现的机遇呢?
作者的经历告诉我们,需要认识到两点:
1)没有哪个计划一经提出就更好或更糟,而是要根据我们走到哪个阶段来确定或判断。比如说,经常性出差的工作是你的梦想,但这样的工作仅适合单身或年轻时期;当你结婚生子后,一份教师的工作或许更适合你。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从不断突然出现的机遇中做出选择。
2)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是周密计划和意外机遇结合的产物。作者的经历就是最有力的说明。所以,不要害怕意外机遇,更不要拒绝意外机遇。许多人认为,按照已知的情况或坚持已有的计划更容易,实际上这种想法很危险,因为这只是在拖延时间。或许几年后的某天早晨醒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会鬼哭狼嚎:“这辈子我究竟做了什么?我究竟想做什么?”
该如何衡量突然出现的机遇是否适合我们呢?“发现—驱动计划”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做出最佳选择。
“发现—驱动计划”是指,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突然出现的机会是值得选择的。
假设你在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里做人力资源工作,这家企业让你非常有面子,为此你制订了详细的计划:继续利用工作之余深造学习、晋升人力资源总监等等。这时,一家创业公司向你抛来了橄榄枝,挖你去做行政总监。那么,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突然出现的机会是值得选择的呢?
至少有这些条件需要验证:这家创业公司所处的行业是风口期还是蓝海行业?有同类型公司的成功案例吗?这家创业公司的老板是技术出身还是管理出身?行政部门在这样一家创业公司的地位是怎样的……
当我们仍在为事业做考虑时,应该让选择的范围大一点再大一点,不要局限在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工种,而是要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验证那些突然出现的机遇,然后调整计划,直到找到既能满足基础因素,又能给我们动力的事业为止。
当我们还没有找到既能满足基础因素又能给我们动力的事业,就需要有应急方案。当我们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应该立即将应急方案转为周密计划。
NO.3
执行原则:我们所实施的计划与最终目标是否一致
十几年前,一家名叫索诺声的公司生产了手提式超声波诊断仪。这种仪器极具市场潜力。原因是,在这台机器问世之前,大部分医生只能靠听诊和把脉来检查病情,结果导致许多疾病未能在早期被发现。随后,CT扫描或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得以应用,为病人提供了更详细的身体检查系统,但这些技术设备又大又贵。而索诺声公司的这款手提式超声波诊断仪小巧方便携带,弥补了上述大型设备的缺憾。
索诺声有两款这样的手提式超声波诊断仪。一款,我们姑且叫它“T”,像笔记本大小;一款我们称它为“I”,比“T”的一半还小,类似大屏手机,价格也便宜三分之一。
两款产品投放市场后,I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卖出了1000台。索诺声的老板认为,I会非常有销路。于是,他和销售员一起去拜访客户,试图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
令索诺声的老板诧异的是,在拜访客户的过程中,销售员一个劲儿地介绍T,好像公司根本就没有I这款产品似的。无奈之下,老板只好提醒销售员向客户介绍I,但销售员竟然无视老板的提醒,继续讲解T。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虽然索诺声公司的战略是大力发展I,但是在销售提成上T的提成远远超过了I——销售5台I的提成才能与销售1台T的提成平衡,而销售员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销售提成,所以销售员无视公司战略只顾着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
为什么销售员会无视公司的战略呢?原因很简单,公司制定了战略,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配置了背道而驰的资源——战略也好目标也罢,要想实现它,就得需要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在上面,不然就会成为一纸空谈。而时间、金钱和精力就是商业上常说的“资源配置”。
索诺声这个商业案例,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明白了一份工作中,对于我们来说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也找到了动力之所在,还能很好地平衡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的关系,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要想实现目标,就得为这个目标配置资源——花时间、精力在上面。
不然呢?不配置资源——不愿花时间和精力,目标能自然生长吗?如果你的目标是希望家庭幸福孩子成才,但在配置资源时,把精力和时间花在了应酬玩乐上,那么20年后,孩子能自学成才成为哈佛大学高材生,还是20年后,孩子与你亲密无间呢?整天外出应酬玩乐的人,其婚姻不破裂就该谢天谢地了,就别指望孩子成龙成凤了。
看一家公司,千万不要看他们说了什么(尤其不要看他们挂在墙上的标语),而要看他们做了什么。比如,看老板把时间花在了哪些方面。看一个人,千万不要看ta的穿着、房子车子,要看ta把时间花在了哪里,又把钱花在了哪里。
如果我们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配置资源时走错了方向,就会出现大问题;如果把短期利益放在优于长期利益的位置时,也会出现大问题。比如,如果我们总是优先做那些能立即带来回报的事:升值、加薪,而不愿把时间花在长期的工作上,或是几十年看不到回报的事情上如养育孩子成才,那么当我们立即获得了回报后,就会非常容易把这些回报花在追求高享受的生活方式上,如换大房子、换好车、去度假等。而这些高享受的生活方式,又会进一步刺激我们追求能立即带来回报的事,从而使我们陷入一个死循环。
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实施起来总有偏差。的确如此,因为人的“资源”有限,而每个事情都在争相抢夺我们的“资源”,也总有人在分散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只要我们有多一分的精力或额外的半小时,就会有人催促我们把时间、精力放在他们认为该放的地方。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来分散我们时间和精力的人和事,我们该怎么办呢?唯有时刻保持警惕、用心配置资源。
NO.4
坚持原则:怎样把热爱的工作坚持下去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体现在企业的价值取向中,并有力地影响着企业行为准则的形成,这种行为准则使得企业的成员在各种情况下都知道什么是重要的。
有效的企业目标包含三个组成部分:未来的“画像”、认同感和标尺。
⊙未来的“画像”:设想企业未来发展的样子,将其描绘出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愿景。未来的“画像”是领导和员工们的愿望和想法,而不是员工在未来某天突然发现自己的公司已经发展成的样子。
⊙认同感: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们对“画像”要有强烈的认同感。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出取舍的时刻会不停地出现,令人无法预料,如果员工没有强烈的认同感,那么当一次次意外出现时,企业很可能会走上岔路。
⊙标尺:员工们可以以这一标尺为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工作,确保自己的行为和方向始终处于企业目标前进的道路上。
同理,作为人,如果拥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它对我们的影响和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目标会起到灯塔的作用,使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未来的“画像”:也就是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
⊙认同感:也就是要始终忠诚于对目标的认同。确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比较简单,但是真正把自己献身于成为这样的人却不容易。作者在牛津大学学习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矛盾难题:如果花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没有时间学习“计量经济学”。作者思前想后,虽然不确定能否花得起这样的时间,但还是以目标为重去行动。最终,作者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作者说,如果当时花时间去学习“计量经济学”,那么很有可能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后来,作者使用到“计量经济学”的机会很少,但对人生目标的理解却在人生中的每一天都可以用到。这是作者获得的最有价值、最有用的认识。
⊙标尺:找到正确的评价自己人生的标尺。很多人是通过获奖的数量、银行里的存款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作者找到的标尺是他帮助过的人——作者的未来“画像”也就是作者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致力于帮助他人改善生活的人。作者对此“画像”拥有强烈的认同感。作者每天都在寻找机会并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给予帮助,所以作者的幸福感和价值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我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们的人生目标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把它交由偶然来决定。它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精心地去构想、选择和管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机会和挑战,我们要学会及时调整最初的目标。但是,一旦目标确定下来了,也就是说一旦明确了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就要毫无保留地坚持,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抛弃长远的成功和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奇缘网 ( 鄂ICP备2023000615号-3 )

GMT+8, 2025-1-6 10:11 , Processed in 0.05838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